币圈子(120bTc.coM):硅谷代码与华尔街流动性交界,再度爆出冲突,一向以高效能公链自居的Solana,创办人Anatoly Yakovenko昨日在X平台开炮,称Meme币与非同质化代币(NFT)不过是「数字垃圾」,「完全没有内在价值」,引发震荡。
「数字垃圾」说法的来龙去脉
Yakovenko提及,这不是临时的转弯立场,在过去Yakovenko在与Coinbase旗下Base创办人Jesse Pollak的公开辩论中,他就认为Meme币与NFT像是手机游戏的「战利品箱」,认为只是投机机制。
「Meme币和NFT就是数字垃圾,价值只来自市场驱动的价格发现。」
短短一句话,立刻在加密圈掀起标签战。支持者认为他直指泡沫本质,反对者则指出,Solana网络本身无法脱离这类资产带来的手续费收入。
矛盾:收入还靠Meme币
据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Syndica最新报告,Meme币交易在2025上半年占Solana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收入62%,金额约16亿美元;第二季单季网络收入高达2.71亿美元,再创新高。换言之,Yakovenko口中的「垃圾」正是驱动Solana现金流的最大动力。评论员Karbon因此嘲讽,「一边高喊技术使命,一边靠所谓垃圾撑起财报,这种双面姿态比Vitalik的沟通方式更难堪」。
对投资人而言,这组数字远比辩论本身尖锐:公链愿景若离不开高周转、低门槛的投机资产,技术叙事便注定随风摇摆。短线交易者乐见手续费飙升,但基层开发者开始质疑,资源是否正被流量游戏排挤。
价值辩证与产业路径
Pollak在同一场讨论中为NFT与Meme币辩护,强调区块链不只供应金融基础设施,也是文化载体,「价格之外还有艺术与社群认同」。这场交锋凸显产业内部对「价值」概念的分裂:工程师追求效率与安全,市场推手追逐情绪与故事;两股力量共生又互斥。
回到现实,Solana若放弃Meme币与NFT流量,短期收入将立即缩水;若继续拥抱,「数字垃圾」一词就形同自我拆台。这种两难不是Solana独有,而是整个公共链商业模式的缩影。区块链自称去中心化,但手续费设计必然把投机需求写进协议经济学。当炒作热度决定验证者收益,网络安全与用户成本便被绑在同一条摇摆的绳索。
对监管者来说,Yakovenko的言论反而提供一段意外的证词:如果连创办人都否认Meme币与NFT具有内在价值,未来政策讨论可能更加倾向对投机性代币加以限制。届时收入结构高度单一的公链,面临的不只形象风险,还可能是资本外流与节点退出。
短线与长线?愿景碰撞
历史一再示范,技术平台在早期常依赖娱乐或投机内容扩张,用户渗透率高后再寻求功能升级。区块链是否能走出这条老路,端看领导者如何处理「说故事」与「赚手续费」间的落差。Solana事件为整个产业敲响警钟:当收入证明了「垃圾」可被变现,技术愿景就必须拿出更严谨的公共利益论述,否则期待中的主流采用只会停留在白皮书。
当「数字垃圾」的话题热度消散,留下的问题才真正尖锐:公链要靠什么维持可持续经济?Solana的下一份财报,或许能给出第一个答案。